人屋雙老危機!這縣市最慘…他揪1關鍵「老屋沒比較便宜」
臺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家庭成員人數與結構調整,間接影響居住型態。加上國人平均壽命80.77歲,其中男性77.42歲、女性84.30歲,獨居長者議題備受關注。進一步根據財政部統計,2024年房屋稅65歲以上高齡納稅人達413萬戶,占全體納稅人比率35.5%創新高;其中又以台北市屋主有44.6%年齡超過65歲,占比冠居全台。

另外,依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截至2025年第1季,全國平均買賣屋齡高達30.89年,也寫下歷史新高;屋齡40年以上中古屋交易筆數達7,201筆,占全國住宅買賣總筆數的31.1%,同樣刷新紀錄。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頻繁,老舊建築遍地可見,居住安全不容忽視。且屋齡直接影響房屋結構安全、耐用性與未來維修成本,老屋更可能面臨漏水、管線老化等疑慮。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莊思敏表示,老屋近年來熱銷,主因是老屋的價格相比於新建屋和預售屋親民,且老屋的屋主多數在議價上更具彈性,使得老屋對於預算有限的購屋者而言,更具吸引力。
不過,房產專家何世昌則提醒,若是以長期自住為考量,需留意後續裝潢、整建費用;近年營建業缺工嚴重工資上漲,尤其裝潢缺工問題嚴峻,不僅拉長工期,裝潢費用也昂貴,若裝潢費超過房屋總價20%,買老屋不見得划算。
為了解決人屋雙老問題,內政部近幾年也持續努力,提出「老宅延壽機能復新計畫」,針對沒有危險疑慮的高齡建物,經由修繕方式來延長使用年限,如增設昇降設備、無障礙設施、更新水電瓦斯管線、維修外牆等,讓長者享有更安全且無礙的居住空間,還能避免再面臨重新換屋及適應生活之困擾。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表示,國內屋齡逾30年的住宅約有500萬戶,若全面推動重建,進度恐緩不濟急。隨著《危老條例》即將屆期,確有重新檢討與修正之必要。因此,針對《危老條例》執行過程中所遭遇的課題及國內外推動經驗,已辦理北、中、南三場產官學座談會,廣納各界意見。並對於小基地重建引發的都市景觀破壞(如紙片屋、鳥籠屋)爭議,以及避免單一所有權之飯店、商辦濫用危老規定等議題,均有深入討論。
常見問題
Q1: 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影響是什麼?
A: 台灣人口老化影響居住型態,獨居長者議題備受關注。
Q2: 老屋價格為何較新房更具吸引力?
A: 老屋價格較新屋便宜,且屋主多在議價上更有彈性。
Q3: 老屋重建面臨哪些主要挑戰?
A: 缺工與裝修費用上漲,使老屋重建進度緩慢且成本高。
Q4: 內政部推動的老宅延壽計畫內容為何?
A: 透過修繕延長老屋使用年限,提升安全與居住品質。
Q5: 台灣老屋安全問題主要有哪些?
A: 老屋易漏水、管線老化,且地震頻繁增加安全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