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為什麼多是四樓? 這本書揭開公寓身世之謎

實價登錄比價王 星編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在民國106年調查的住宅需求動向分析中, 國人欲購置住宅類型,最多是電梯大樓,佔56.4%,接著是透天厝/別墅26.3%,公寓敬陪末座佔16.6%,透天厝主要分布在以桃園市以南縣市,公寓則是以雙北市為主。
 
雖然上述分析顯見大家都想買大樓,但論壇總有許多人為決擇是要買公寓還是大樓而苦惱不已,這兩種住宅型態本質上的差異或是最大的缺點,就是公寓老舊而且要爬樓梯,而大樓有電梯但公設多。但為什麼雙北市的公寓比其他縣市多,又為什麼公寓多是四樓呢?
公寓四樓

為什麼公寓多是四樓

現任實踐大學建築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及台灣現代建築學會理事沈孟穎,花了九年時間研究公共住宅,做為博士論文的基礎,並於2021年3月出版了<<台灣公宅100年>>一書,也許可以解答公寓的起源。
 
書中描述,1960年代,臺灣經濟成長率已是亞洲之冠,國民所得大幅提升,直接帶動中產階級對房產的需求。人口快速的往城市移動,使得城鄉移民達到高潮,加劇了臺北市的擁擠程度,也造成了違章建築的蓬勃發展。
 
該書作者同步在<未來城市Future city@天下>論述表示,「1968年,前行政院經合會外籍顧問孟松夫人(A. Monson)提出居住密度與經濟負擔的論述,精算各類市民月收入、可負擔還款數額,以及可能用於住宅費用與造價後,無電梯的三至四樓層的步登公寓(walk-up apartment buildings),最符合經濟效益;不僅造價低廉,還能維持每公頃200戶(約1,000人)的高密度需求。」
 
「在興建經費考量下,再搭配「住宅區不得超過15公尺的限制」,讓四樓層的步登公寓住宅型式得到國家完全支持與推廣。」不僅形成了現今公寓的樓高模樣,也使得爬樓梯成為諸多都市人的日常。
 
於是,1960年代後開始大量興建的公寓,至今剛好臨界40年50年的比比皆是,雖說沒電梯苦等危老或都更,更遲遲沒有下文,但看到掛牌待售老公寓的單價及總價,仍是令人心中一驚。
 

台北50年公寓,80萬/坪

依實價登錄比價王實價登錄顯示,在台北市50年以上,成交單價超過80萬/坪的公寓,達342間(自101年計算至今)。這些公寓多在蛋黃精華地段,正因為開發的早,土地成本低,現在隨著時間推移地價持續上漲,造成了越老越值錢的現況。
≈≈查看實價登錄≈≈

 

♦50年以上單價80萬以上的待售公寓

♦50年以上單價80萬以上的實價登錄

 

參考資料:

1.106HY1住宅需求動向調查提要分析

2.錯誤規劃,如何使台北早期平民住宅變違法擴建大本營?

3.台灣公宅100年──最完整圖說,從日治、美援至今的公共住宅演化史

 

虎年虎年買個房子好過2022年

年度功能回顧 鄰居房價表 建商履歷表<有結合FB+mobile01的評論及新聞重點!>

加LINE客製化訂閱通知

入fb社群討論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