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不下線 調查:18.6%學生遭受網路霸凌
兒少使用網路比例日趨升高,兒盟調查,高達8成4國高中生每天使用社群媒體,而過去僅發生在校園的霸凌也轉移至網路,有4成學生聽說網路霸凌,更有1成8學生親身受害。

為瞭解學生間網路霸凌狀況,兒福聯盟針對全台2萬1539名國高中生進行網路問卷調查,今天發布「2025青少年網路社交及霸凌行為調查報告」。
調查顯示,有高達8成4國高中生每天都使用社群媒體,且超過2成更是幾乎整天掛在線上,然而隨著社群媒體成為主要社交場域,孩子們的情緒與關係被搬上螢幕,壓力與誤會也隨之而來,過去多數僅在校園內發生的霸凌事件,也轉移到網路世界。
調查指出,青少年最常使用的社群平台為Instagram與TikTok,通訊以LINE為主,但隨著互動集中於網路,有近半數學生會開設「小帳」隱藏真實自我,反映他們渴望被理解卻又害怕受傷。
調查顯示,有40.7%學生曾聽說網路霸凌,其中包含在班群公審、嘲笑同學(35.7%)、不讓同學加入群組(25.6%)及把私下對話上傳到網路嘲笑(23.4%)。進一步詢問兒少自身實際經驗,也有18.6%學生親身遭遇過網路霸凌,7.5%更經歷過3種以上攻擊形式,而女生遭遇各類網路霸凌的比例幾乎都高於男生。
令人擔憂的是在霸凌現場的沉默現象,調查指出,當看見同學遭到霸凌時,有39.4%學生選擇什麼都不做,僅少數人會有積極作為,例如安慰、提供受害者建議或尋求師長幫助。
網路霸凌不僅是短暫衝突,更會對心靈造成長期傷害。調查發現,在曾遭遇網路霸凌的學生當中,48.9%出現社交焦慮或社交障礙,45.4%情緒壓力反映在身體上,出現失眠、頭痛、腸胃不適等症狀,更有42.2%的孩子因此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自尊受挫,甚至有15.1%曾萌生自傷或自殺念頭。
兒盟表示,預防網路霸凌,父母關心比控制有用。調查顯示,當父母對孩子使用網路的狀況展現高度關懷時,孩子遭受網路霸凌的比例較低(高關懷16.1%、低關懷21.7%),且有55.2%的孩子願意在遇到不愉快時告訴父母,遠高於低關懷家庭的27.3%。
面對網路霸凌,兒盟呼籲,發生時應主動求助、看到時主動協助,也建議家長、老師協助兒少建立情緒調節及人際能力。家長可依循「家長陪伴5步驟」支持孩子,從同理情緒優先開始,幫助孩子放鬆心情排解壓力,告知接納不是每個人都能相處得來,減少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以及尋求專業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