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10年來避險換匯成本達2兆 金管會擬年底提解方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13日電
立委關切,壽險業長年避險成本居高不下,是否可能透過調整會計方式降低避險成本。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今天表示,壽險業過去10年投入避險工具換匯成本達新台幣2兆元,希望可以有一套制度,讓壽險業不用因帳面波動來做避險,預計年底前提出解決方案。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今天邀金管會主委彭金隆率所屬機關首長列席業務報告,並備質詢。金管會日前透露,為協助壽險業更允當表達匯率波動對財務的影響,以及更符合長期經營特性,將研議保險業匯率風險財務會計公允表達的可行方式。
 
壽險10年來避險換匯成本達2兆,金管會擬年底提解方。圖/Freepik
 
民進黨立委鍾佳濱表示,壽險業2024年避險工具換匯成本投入新台幣3851億元,如果相關資本省下來可以有更好的運用,觀察過去也曾發生過有壽險雖然有獲利,但卻無法上繳股利,導致金控母公司還透過發債來發股利。
 
彭金隆指出,壽險業過去10年投入避險工具換匯成本達新台幣2兆元,但這些投入的避險工具成本沒有解決匯率問題,代表避險工具跟風險沒那麼匹配,因此才會思考是否可以有一套制度,讓壽險業不用因帳面波動來做避險,也可以把省下的錢拿來增資,以強化體質。
 
彭金隆說,其他產業理論上有獲利時,通過股東大會、發放股利沒有問題,但壽險業因爲這套會計制度評價方式,很多獲利來自未實現損益,有可能今年有、明年就沒有,這讓壽險業向金管會申請發放股利時,保險局很謹慎,金管會因此也在思考,這套會計方式是否能呈現真正的損益。
 
不過,民進黨立委郭國文質疑,壽險業會計調整制度,是否可能導致業者把匯損「蓋牌」,等於匯率有利時,業者可以大舉獲利,但不利時,可以透過會計選擇性蓋牌。
 
彭金隆回應,絕非如此,會計最重要是公允表達一個行業表現,壽險業的經營型態很特殊,應該尋求更允當的呈現方式。
 
國民黨立委楊瓊瓔則關注,保險業20多兆元只能投資海外,但又會產生大額的匯兌成本,關注是否有機會開放增加國內投資標的。
 
彭金隆說明,所謂避險工具換匯成本是屬於避險工具成本,但並不是最後真正的匯兌損益數字,再來,國內其實有許多投資機會,但對保險業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購買固定收益產品如債券等,台灣債券市場規模確實相對較小。
 
彭金隆進一步解釋,保險業大額資金長達10幾年投資海外,短期並不會匯回,但是匯率有波動時都要計算波動影響,導致帳上很多屬於未實現損益,保險公司等於要花很多避險成本來避免帳上波動,但這實際上也不是現金流的匯兌匯出,未來希望可以把這現象扭轉過來,很快會提出相關方法,年底前跟委員進行報告。
 
至於國內投資範圍適度開放,彭金隆說明,透過跨部會合作,為壽險尋找更多國內的好標的,也持續下降保險公司投資國內的障礙,預計年底前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