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團憂全面性教育手冊藏破口 教部:將滾動修正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9日電
民團今天表示,「中學全面性教育教學指引手冊」偏頗,有鼓勵情慾探索、談性邀約、素材具性暗示等10大破口,呼籲中止推廣。教育部回應,將廣納各界建議,依校園實務經驗滾動修正。
 
中學全面性教育教學指引手冊。圖/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委託高雄師範大學研發的這份指引,提供給中學教師參考,希望讓有心實施有效的性教育教學的教師能有所本,教育部強調,教學指引多次提醒教師區分「個人隱私」與「性教育教學內容」。
 
國教行動聯盟、台灣性教育學會今天舉行記者會,認為這本指引手冊有10大破口,憂心這份指引入校後,會學生導致隱私外洩、性健康倒退,呼籲教育部中止推廣此手冊。
 
10大破口包括要求學生自我揭露的隱私風險、情慾探索取代風險管理、使用具性暗示的教學素材、以YouTube或街訪影片取代科學實證、缺乏評量機制,以及以教學指引為名卻與課綱脫鉤等。
 
台灣性教育學會監事、輔仁大學公共衛生系副教授鄭其嘉提到,這份偏頗而不全面的「全面性教育」,違反正向教育觀點、推薦具性暗示或缺乏公信力的網路媒材、潛藏暴露個人性隱私風險的活動設計、鼓勵學習者情慾探索、素材缺乏科學實證基礎。
 
鄭其嘉舉例,「陰莖」單元的活動設計充滿性暗示的雙關語和戲謔口吻,性教育不該只是大膽談性,而是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尊重他人;至於「流行『性』文化」單元,教材選用過時且具性暗示的歌曲,並引導男女生思考誰能主動發起性邀約,可能引發性騷擾疑慮。
 
鄭其嘉指出,在「自我愉悅」單元,國高中花近乎一節課時間教導學生自慰,恐鼓勵情慾探索,甚至揭露學生個人性隱私;為特教生設計的「保險套教學」,除了教使用方法,更應注重特教生在自我保護能力的建立。
 
台灣性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暨台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系名譽教授晏涵文說明,全面性教育有助於延遲第一次性行為發生時間、降低性行為頻率、增加保險套或避孕措施使用;但這份指引名不符實,若為補足現有教學卻未提現有課綱,與108課綱的素養導向教學格式大相逕庭,學習目標與教學活動無法對應,又無學習評量。
 
教育部透過新聞稿回應,這份教學指引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補充納入十二年國教課綱,由國教署委託高雄師範大學研發;廣邀性別教育、心理輔導、教師、家長團體、特殊教育、心理師及性平團體等專家學者參與,再由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健康與體育領域輔導團及國教院等專家學者進行書面審查並提供修改建議,以確保指引的專業性、公開性與課綱一致性。
 
針對外界質疑學生有揭露隱私風險,教育部說明,尊重隱私是性教育最基本的原則,課程設計以新聞案例或生活情境作為引導,貼近生活情境不等於揭露隱私,教師在課堂引導學生理解與辨識,並非要求自我揭露。
 
教育部表示,教學指引同時重視「情慾探索」與「風險管理」,例如保險套使用教學,強調不使用或不正確使用會增加性病感染與非預期懷孕風險;教學指引也利用學生日常可接觸的網路資訊,澄清性與性別迷思,培養辨識與應對能力,教師須依學習者狀況選擇適當教材。
 
教育部強調,理解大眾對全面性教育推動的意見,未來將持續廣納師生、家長與各界建議,並依據校園推動的實務經驗與在地需求滾動修正;同時視不同學習階段與課程主題發展,強化教師培力,落實專業教學,確保尊重隱私與專業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