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變肝癌風險 研究:表面抗原濃度可做指標
治療B型肝炎是防治肝癌的重要一環,台大醫院與中研院最新研究證實,檢測體內B肝病毒表面抗原血清濃度,可有效區分不同風險族群,預測未來10年肝癌機率,為全球慢性B肝患者精準醫療提供新的決策依據。

台灣的B型肝炎曾經非常盛行,1986年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後,有效降低40歲以下世代的B肝帶原率,連帶減少了因為B肝引起肝癌的發生率;不過,肝癌至今仍然是台灣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台大醫院與中央研究院攜手大規模追蹤研究,結合台大ERADICATE-B與中研院 REVEAL-HBV長達20多年的世代研究,總計收案6139名慢性B型肝炎患者,首次發現「表面抗原血清濃度」可有效區分不同風險族群。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曾岱宗今天在成果發表記者會中簡報指出,B型肝炎自然病史分成4個階段,包括:免疫耐受期、e抗原陽性免疫活化期(代表病毒增殖)、不活動帶原期及E抗原陰性免疫活化期。
其中「免疫耐受期」與「不活動性帶原期」是2大特殊時期。曾岱宗解釋,前者E抗原陽性、病毒量高但肝指數正常,後者病毒量與肝指數皆正常。
曾岱宗說,儘管傳統上這兩類患者均不建議使用抗病毒藥,但部分患者肝癌風險仍高,這次研究重大突破在於提出以B肝表面抗原血清濃度「小於1萬IU/mL」與「大於100 IU/mL」,作為是否需要用藥的新指標。
他解釋,免疫耐受期的B肝患者若表面抗原血清濃度超過1萬 IU/mL,屬於「真正的免疫耐受期」,10年內罹癌風險僅約1%;但若低於1萬 IU/mL,10年罹癌風險超過13%,建議及早服用抗病毒藥物治療。
至於「不活動性帶原期」患者,表面抗原低於100 IU/mL 時,肝癌風險幾乎與一般人相同。曾岱宗認為,或可拉長追蹤頻率,但若高於100 IU/mL,雖仍屬低活性帶原者,仍建議每半年接受抽血與超音波檢查。
曾岱宗表示,目前全台至少仍有100萬名B肝帶原者,其中「不活動性帶原者」占一半以上,當中約1/3屬於表面抗原濃度偏低者,推估約20萬人,肝癌風險幾乎與一般人無異,其餘2/3需更嚴格監測。至於「免疫耐受期」多屬年約40歲左右的族群,現僅約1萬至2萬人。
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登上腸道與肝病權威醫學期刊Gut與Hepatology,2篇論文均由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與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懷壹擔任共同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