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非能痊癒 醫師:治療如調體質需時間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16日電
不少病友以為異位性皮膚炎可以痊癒而嘗試偏方,醫師提醒,這是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的「慢性病」,治療就像調體質一樣需要時間與耐心,若自行中斷恐反造成病灶大爆發。
 
圖/取自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官網
 
今年21歲的病友黃小姐,曾經是中華女壘隊的亞運培訓國手之一,經常擔任中心打者,以穩定且強勁的長打能力帶動全隊士氣。但她也從小飽受異膚搔癢、腫痛與流湯流水之苦,嚴重時甚至病灶遍及全身從頭到腳,甚至訓練的流汗、日曬都會加劇症狀,且因為臉部腫痛,最久曾經躲在家裡一星期不出門。
 
黃小姐曾以為,異位性皮膚炎可以痊癒,因此她不斷換醫生,更曾嘗試民俗療法偏方。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16日在衛教記者會打破這項迷思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和體質有關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的「慢性病」,因此治療目標非治癒,而是追求長期穩定的控制。
 
「治療異膚就像調整體質,需要時間和耐心」,朱家瑜分享,有病友接受2週治療後自覺痊癒就中斷回診,結果半年後病灶大爆發,甚至出現感染,需要更長時間修復。面對異位性皮膚炎,除了基礎保濕與局部治療,更需要系統性控制免疫反應。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臨床上病友反映對治療的最大期待包括「有效止癢」、「減少就醫頻率與時間」、「藥物安全副作用少」、「日常生活不受影響」、「用藥便利」、以及「病灶穩定不再反覆發作」等,這些對一般人或許稀鬆平常,對病友而言卻是難以企及的夢想。
 
異位性皮膚炎除了造成皮膚搔癢、紅疹和疼痛外,根據健保資料庫研究研究,還可能與焦慮、憂鬱、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慢性蕁麻疹,甚至腦心血管疾病等多重共病風險相關,更影響兒少病友的生長發育、人格發展。
 
朱家瑜指出,相關的醫療成本支出,對家屬來說也是一大負擔;但若只在症狀嚴重時才就醫治療,反而會讓皮膚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讓病情愈來愈難控制。
 
因此他鼓勵病友進入診間時,可以把握「正確3問」:與醫師討論能否改善嗎、如何改善症狀,及如何維持異膚的穩定狀態,耐心照護,以達到與異膚長期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