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商降價「15~20%」是假象?他直言遇「4狀況」就會成真
近期房市買氣冷颼颼,市場上還傳出指標建商喊出「讓利價」,建案降價「15~20%」的消息。不免讓外界猜想,所以現在房價是真的鬆動了嗎?為此,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在臉書「何世昌的房產知識Buffet+」表示,「從多個縣市新建案第一線消息來看,雖然還未出現網傳全台大降價的情況,但不代表這件事不會發生。」

何世昌進一步表示,眾所周知,寶佳機構不僅是大規模量產型建商,更是「市場派」建商;所謂「市場派」,在定價策略上會隨著景氣起伏作彈性調整,有別於「品牌派」建商固守價格。觀察過去以來的價格策略,若出現降價,通常是「循序漸進」式降價,而其降價模式,往往在幾種環境下進行價格調整。
何世昌舉例,譬如建案銷售停滯,區域供過於求,當推案數量多、推案量大,倘若在同一區域內,發現旗下各建案都賣不動,他們會意識到並非個案銷售不佳,而是整個區域供需出狀況,通常是需求減緩造成的供給過剩,此時會決定整個區域內的建案同步降價。
另一種情況就是餘屋案出清,當寶佳啟動價格戰時,殺最兇的並非預售屋案,而是即將交屋,以及已經交屋的成屋案餘屋,這類產品在景氣極差時會出現「骨折價」。例如2016~2017年,八德擴大重劃區當時市況極差又逢大量交屋潮,新建案價格由2字頭下滑至1字頭,寶佳的成屋餘屋單價狂砍至14萬,降幅達到30%。因此,如果購屋族非得要超甜價才買,或許可以等待寶佳成屋案出清價那一刻來臨。事後回頭去看,買家個個是贏家。
再者,何世昌提到,目前寶佳做法比較類似「個案調整」階段,部份銷售成績較遜色的預售案,以及餘屋量較多的成屋案售價的確有所調降。近期台南大華建設個案退款降價,正屬於此類。倘若在推案量多的區域,每個案子都賣不好,那很大可能是市場出問題;若是在推案量較少的區域,又遇到銷售情況不佳,若檢討後歸咎原因是出在定價過高,寶佳大多願意調整降價,讓代銷有更大空間,而非炒代銷魷魚。
最後的降價可能就是景氣全面反轉,如果這波房市景氣如同2014下半年至2017年底的全面反轉,那麼寶佳會毫不猶豫在全台祭出大降價。「市場派」的顯性操作策略,就是儘快把手上案件套現、回收資金,或是套現後再將資金投入下一案,提高資金周轉率。然而,去年第四季以來至今,全台房市仍未全面反轉,反而如同我們先前所預估般呈現「七都走勢分歧」,比如說寶佳大本營桃園市,或者是新北市等地市況相對穩健,多數建案售價沒有調整。
何世昌說,雖然多數建案目前價格沒調降,但購屋族不必氣餒,因為「房價是談出來而非等出來的」,現在只要有誠意出價、願意買願意談,我相信案場都願意向業主爭取更大的讓價空間。